日前,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發(fā)布的最新貿易順差數據,德國已取代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順差經濟體。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公司注冊]中國的人民幣匯率曾被過度低估,北京的外匯政策也屢遭美國的政治謾罵和譴責。如今,正如數據所顯示,卻是美國的重要盟友德國在拖累全球經濟增長。
德國取代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順差經濟體,這對于全球經濟來講,有什么影響呢?對此,美國的解釋是,通過出口遠高于進口而實現的經濟增長意味著經濟擴張以犧牲其他經濟體為代價。
此前,IMF和多位美國官員曾一再警告稱,柏林的經濟政策沒有鼓勵德國國內的消費者推動歐元區(qū)較疲弱成員的增長,而是拖累了歐洲的復蘇。
正是出于對全球貿易失衡的擔憂,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財長誓言不使用匯率獲得相對其他國家的競爭優(yōu)勢。這就是為何美國在去年年底發(fā)布的半年度匯率報告中將矛頭對準德國,以及為何在將于幾周后公布的匯率報告中德國可能再次成為批評目標。
在美國的壓力之下,中國自2006年以來已經將本幣升值了大約30%(不包括通脹因素)。盡管IMF稱人民幣匯率仍被低估了5%-10%,但該機構稱對于德國經濟而言歐元匯率最高被低估了15%。
然而,這并不只是歐洲的問題,[美國注冊公司]歐洲整體經濟規(guī)模為18.5萬億美元,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該地區(qū)的經濟低迷以及有可能第三次陷入萎縮的前景拖累了全球經濟增長。
為此,IMF計劃在下周召開全球央行和財政部長會議時下調對全球經濟的展望,德國可能會面臨外界要求其采取更多措施刺激國內經濟進而幫助歐洲和全球經濟復蘇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