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日前發(fā)行百年紀念鈔,全城掀起購買熱潮,各個分行人潮涌涌,紀念鈔轉手可獲利幾倍至十倍,成功搶購的炒賣者固然樂得不可開交,[塞舌爾《移民法》概況]但這種投機的炒賣文化現象,也值得令人反思。有學者擔心,若這個炒賣風氣太普遍,會鼓勵人們心存僥幸,令社會整體的競爭力下跌。
中銀香港在2月13日起,原定一連7日,發(fā)售總共110萬張面值100元的百年紀念鈔,但發(fā)售首日在各區(qū)分行已人龍?zhí)幪,不少分行秩序大亂,不但影響銀行業(yè)務正常運作,部份未能購買市民更一度鼓噪。結果中銀為了避免混亂持續(xù),在第二日加快派籌,并宣布停止以排隊方式發(fā)售紀念鈔票。
今次排隊搶購鈔票的已不僅是收藏家和炒家,人潮當中有內地人、菲傭、南亞裔人,學生、家庭主婦、老人、無業(yè)人士等,加入這個“排隊大軍”的,還有號稱“排隊黨”的。
果然,辛辛苦苦搶到的鈔票沒有令人失望,一套價值300元(港元,下同)的紀念鈔炒價一直上升,短短數天已由1000元、1500元,最高一度升至逾3000元,至今價格仍高居不下。
可是,這種炒賣文化背后也引起人們思考:這樣日以繼夜、風餐路宿地排隊,值得嗎?
當然,從市場經濟而言,人的行為都是理性,只要是有利可圖,市場存在對鈔票的需求,而排隊人士透過自己精神、勞力、時間,在一買一賣過程中,獲取這個差價的報酬是無可厚非的。中文大學巿場學系教授冼日明便指出,這側面反映港人有很強的市場觸覺,可以捕捉熱賣的產品。
冼日明認為,[塞舌爾政府機構部門]炒賣行為對企業(yè)打造品牌有利,數百、數千人到門外排隊,不但吸引傳媒采訪,得到很好的宣傳效果,企業(yè)本身也因而得益。
但從宏觀而言,排隊其實對社會是一個資源浪費,經濟學家指出,如果一個人排隊3小時,換得一種產品,因而賺了100元。相比他努力工作3小時,將勞工成果跟別人交換,而賺得100元,后者對社會的貢獻要大得多。
香港的炒賣文化,與其一直作為商貿角色有一定關系,因為香港由開埠開始,便透過買辦,擔當中一種中介人角色,透過一買一賣賺取中間的利潤。而后來很多港人發(fā)達也和炒賣有關,熱衷炒樓、炒股、炒金,也助長了這個風氣。在這種環(huán)境長大的人,港人的思維方式、人生態(tài)度也較為急功近利,長遠目標和利益被人忽視。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鐘劍華指出,[有關塞舌爾國際商業(yè)公司最新消息]炒風熾熱會助長功利心態(tài),減少人們追求勤奮、創(chuàng)造力等正確價值觀,人們會心存僥幸,希望以排隊換來金錢。而“炒賣文化”近年也演變成“插隊文化”,加上有“排隊黨”的興起,更引起不少暴力事件,值得社會深刻思考。